用科技改变康复模式

让脑病患者都站起来

023-65186868

神经康复

神经重症患者及家庭  

   所面临困境及难题


两大现实困境

- Two Practical Dilemma -


困境1

“捡回一命”的神经重症患者,出院后何去何从?

神经重症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并不因为已经好了,而是由于公立“三甲”医院分级诊疗的功能定位和床位周转率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:“三甲”医院定位于收治病情较重、手术较大、疑难复杂度较高的病人;更多院外排队病人需要入院,医院追求床位周转率达标等。

 

然而虽然病情已度过危险期,这些患者仍有很多医疗、康复、养护等方面的问题,因此需要到专门机构进行治疗和康复直到生活基本能自理才能回家。


但由于专业康复资源的匮乏,大批的患者及家庭正被动走入了“重急救、轻康复”现实窘境。

专业康复机构打破困境

在分级诊疗制度的统筹下,围绕患者家庭在困境中的需求,“五驾马车整体康复模式提供涵盖重症医疗、专业护理、超早期康复、心理干预平衡膳食临床治疗与康复一体化的医疗服务。


康复病种

▲ 神经重症康复五驾马车


困境2

与“残障”博弈背后,康复医疗如何拯救家庭?

在神经重症康复医疗欠发达的地区,很多患者家庭选择接病人回家“康养”,殊不知长期卧床不仅易加重患者病情,还给家庭带来精力、金钱、时间、感情等多方面巨大困难。


以常见的脑卒中病人为例,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病人逾百万,幸存病人易遗留不同程度残疾、残障

康复病种

▲ 我国康复医疗水平与欧美发达对比


专业康复医疗的介入,影响着数十万家庭的命运。


专业机构长期稳定的康复计划,不仅帮助患者本人重塑生命,也让其他家庭成员从中受益。专业团队各司其职的助力,让患者家属能抽出时间空间精力,去面对各种现实状况。

 

一旦确定存在长期严重残疾的可能时,医护人员及病房管家心理疏导、生活指导、公益组织对接等方面,亦能为患者家庭提供有益的经验性帮助。


近年来,随着我国康复医疗水平的发展,预后数据有望向欧美一步步靠拢。


多人康复团队提供专业帮助

透明、标准、合理的收费多对1的小组治疗模式,将给与病患家庭个性化、精细化、系统化定制医疗服务


同时,康复团队在学术研究、技术普及、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,亦将帮助患者家庭收获更好的环境福祉。

康复病种

MDT多对一诊疗模式




四大康复难题

- Four Rehabilitation Difficulty -


01

难 题

 危重症长期卧床,并发症频发 


不良后果:加重病情反复住院,治疗费用增加,预后差或死亡。

出院仍卧床的重症患者比例大,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、下肢深静脉血栓、褥疮、慢性脑积水、癫痫等并发症。发现和处理不及时,轻则病程延长,重则危及患者生命,让家庭几乎倾囊搏回的生命希望竟因此而寂灭。

解决患者难题/01

HDU,专为危重症康复患者打造的“特需病房”

更早开始康复介入

争取加快转入普通病房、早日封管或脱机



02

难 题

康复手段单一,介入时间晚


不良后果:介入时间越晚,肢体残障预后越差,治疗周期越长。

神经系统患者大多会出现偏瘫、吞咽功能障碍(呛水、无法进食)、言语障碍、癫痫等多种问题。康复越系统、介入时间越早、康复越规范,患者效果越好,达到生活自理的比例越高,对家庭的拖累越小。

解决患者难题/02

系统化评定及康复,全力帮助患者“回归社会”

康复病种

▲ 系统化康复评定:贯穿康复治疗全周期

康复病种

▲ 系统化康复治疗:依据不同病情,制定个性化方案


03

难 题

康复周期长,缺乏专业照护


不良后果:缺少专业协助,患者病情加重,家庭劳动生活也被累及捆绑。

独生子女当家的现今,小两口带着孩子,既要照顾病人,又要照顾孩子和其他老人的生活,还要上班挣钱养家,不请专业护工帮忙是无法想象的。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,不是子女不愿去护理病人,而是客观上根本无法照顾好病人。

解决患者难题/03

CNS高质量护理与品牌护工团队

康复病种


04

难 题

精神抑郁和营养需求,缺少足够重视


不良后果:患者精神和营养状态差,极大影响康复效果。

多数严重脑病患者都会出现抑郁症或抑郁状态,需要足够的心理疏导甚至药物治疗;神经疾病患者不同阶段的能量消耗、矿物质、营养成分需求不同,因此膳食搭配中的菜蔬、肉、蛋、禽搭配都需要专业指导。

解决患者难题/04

专业的心理干预与膳食营养指导

康复病种